“神经毒素种类繁多,需要进一步确定具体作用靶点和症状表现。”她平静地开口,像是在回应他的自语,“有些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的,确实很难追溯源头。”
新一愣了一下,随即苦笑:“抱歉,不小心把工作带到学校来了。”
“这是你的生活常态,工藤君。我们都清楚。”她的语气淡淡的,“需要帮忙吗?”
“诶?”
“如果方便透露案情,或许我在生物化学方面能提供一些思路。”她看向他,眼中没有探究,只有一种纯粹的、对科学问题的兴趣。
新一犹豫了片刻。他知道,这是她伸出的橄榄枝,一次回归“共犯”模式的机会。
“是一个棘手的连环投毒案,”他压低声音,简单介绍了案情,“所有受害者症状相似,但毒物成分都有些微差异,像是被精心调整过。”
志保认真听着,时不时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精准地指向问题的核心。
“听起来像是某种复杂的酶抑制剂,或者涉及基因多态性的毒理作用。”她沉吟道,“你把详细的检测报告发给我,我看看能不能找到共通的生化机制。”
那一晚,他们通过邮件交换信息,屏幕上跳跃的文字和公式,仿佛让他们回到了多年前并肩作战的时光。新一看着邮件末尾志保用简短的“鸟类”署名,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暖流。
她似乎愿意再次与他分享她的智慧,尽管是在学术的范畴内。
第三章|图书馆深处的线索
通过志保的分析,警方对毒物有了更精准的了解,案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一专程去志保办公室道谢。
“多亏了你,宫野。否则我们可能还要走不少弯路。”
“只是学术上的探讨而已。”她一边整理桌上的文件,一边淡淡回应,“你有没有想过,毒物成分的‘微小差异’可能并非刻意调整,而是因为提纯工艺不稳定,或者使用了不同批次但来源相同的原材料?”
新一愣住:“……你的意思是?”
“也就是说,凶手可能并非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拥有高超的毒物合成技术,而只是获取了某种未经精炼的、但本身具有毒性的物质。”她抬头看他,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重点应该放在毒物的‘来源’上,而不是‘合成’上。”
“来源……”新一脑海中闪过一道光,“你觉得会是什么?”
“根据检测报告中提到的某些微量元素,我猜测可能与一些特定地区特有的动植物,或者某些非法地下产业的副产物有关。”她停顿了一下,“你需要找一些关于这类物质的非公开资料。”
“非公开资料?”新一皱眉,这可不是在学校图书馆能查到的东西。
“有时候,最关键的线索,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她拿起一本厚重的专业书籍,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一行小字,“例如,一些古老的生物学、毒理学著作,或者特定机构的早期研究报告,里面可能会记载一些后来被禁止或遗忘的实验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