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那天,江晓雯盯着系统新解锁的“跨时空贸易”界面,指尖在“现代商品区”的缝纫机零件上停留——2025年的不锈钢梭心,在七零年代相当于“工业神器”,售价仅5元,却需要用1970年代的纯手工刺绣品兑换。
“组长,这台缝纫机又卡线了。”刘大姐拍着冒黑烟的老机器,针头在的确良布料上扯出毛边。江晓雯咬了咬牙,默念“兑换梭心”,掌心瞬间出现个小纸包,金属的凉意透过牛皮纸传来——这是她第一次使用跨时空贸易,心跳快得像缝纫机的高速运转。
换上新梭心的瞬间,机器咔嗒声突然变得流畅,刘大姐的惊叹声引来了所有社员。“看见没?”江晓雯举起梭心,故意在阳光下晃了晃,“这是北京轻工所新研发的‘节能零件’,咱合作社是试点单位。”社员们眼中的敬佩几乎要溢出,没人注意到她袖口沾着的现代包装纸屑。
晌午,林晚秋的二八杠自行车碾过合作社门口的碎石路,车篮里躺着个盖着红布的木盒:“小江同志,‘向阳牌’商标注册下来了,全国独一份的‘补丁服饰’专利。”她掀开红布,烫金的证书上,葵花图案与那个极小的“拼”字相映成趣。
系统界面应声闪烁,“时代贡献”进度条突破90%,跨时空贸易额度提升至每日200斤。江晓雯趁机掏出用七零年代棉线绣的牡丹手帕——这是系统认定的“高价值手工艺品”,能兑换现代的塑料纽扣:“林主任,您看这手帕,要是拿到广交会……”
“嘘——”林晚秋突然按住她的手,镜片后的眼神扫过窗外,工宣队的三轮摩托车正拐过街角,“广交会的事下月再说,先解决眼前的——县粮食局通知,今年夏粮减产两成,公社要抽你去当‘种子顾问’。”
这正是江晓雯等待的机会。她打开仓库界面,500斤大米还剩150斤,却有新解锁的“高产稻种”即将成熟。当晚,她跟着林晚秋来到公社试验田,借着月光播撒现代催熟剂——系统提示这种药剂在七零年代的作用相当于“三天速成”,代价是消耗50斤提取额度。
“晓雯姐,稻穗比我胳膊还长!”三天后,虎娃在稻田里蹦跳,金黄的稻穗垂着沉甸甸的谷粒,比本地种多出三倍谷粒。公社张主任捧着稻穗热泪盈眶,这意味着全公社能多囤三十万斤粮食,足以度过灾年。
跨时空贸易的第二单来得意外。省革委会的王副主任再次造访,盯着合作社新做的荧光绣花枕套:“小江同志,能不能给中央首长准备些‘带夜光的纪念品’?”江晓雯心中暗喜,这正是消耗系统夜光丝线的好机会,同时能换取珍贵的工业券。
“当然可以,”她笑得像番茄花般灿烂,“不过需要些‘特殊丝线’,得麻烦领导从上海纺织局协调。”王副主任爽快地掏出十张工业券,却不知道这些“特殊丝线”来自2025年的纳米材料库。
梅雨季节来临时,合作社的缝纫机换上了全套现代零件,效率提升一倍,订单从沪市蔓延到周边三省。江晓雯用跨时空贸易换来的彩色纽扣,让劳保手套变成了“时尚单品”,甚至有售货员偷偷告诉她:“百货大楼的柜长说,你们的补丁衣裳比上海牌手表还难抢。”
弟弟晓辉的课本里夹着新的奖状,这次是“全省青少年科技标兵”,奖状上的照片里,他穿着带荧光补丁的校服,胸前别着葵花徽章——那是江晓雯用系统3D打印功能做的,在煤油灯下会发出淡淡红光。
父亲江建国的腰板越来越直,作为“先进职工家属”,他被钢厂特聘为“技术顾问”,专门改良缝纫机支架。母亲王秀英不再需要在油灯下补衣裳,合作社新到的日光灯把车间照得透亮,她正带着社员们绣制送往北京的“国庆献礼补丁”,每针每线都藏着对未来的期待。
七夕前夜,江晓雯第一次尝试反向贸易——把七零年代的纯手工布鞋挂到现代商品区,标价10元。半小时后,系统提示“交易成功”,账户里多了100元现代货币,而她的布鞋,将成为2025年复古市集的“孤品”。
“叮——时空通讯器进度300/1000。”系统提示音响起时,她正在自留地收割第二茬番茄,红通通的果实堆成小山,比年画里的丰收图还要热闹。林晚秋骑着自行车赶来,车后座绑着个木箱,漆面上印着“中科院物资处”:“小江同志,这是给你的‘科研奖励’,里面有台……老式计算器。”
两人相视而笑,都明白木箱里藏的是跨时空贸易的关键——那台计算器,其实是初级版的时空定位仪。江晓雯摸着木箱上的齿轮图案,突然想起2025年那个刷拼夕夕的深夜,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一元购带来的,不仅是穿越,更是在两个时空之间,织就一张让所有人受益的财富之网。
秋雨落下时,合作社的新厂房正在打地基,用的是跨时空贸易换来的水泥。江晓雯站在工地上,看着社员们用现代安全帽换下草帽,突然听见系统界面传来震动——“商业开云在线登陆入口”完全解锁,2025年的商品琳琅满目,而她的七零年代,正因为这些来自未来的“魔法”,变得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明亮。
这一晚,她在《时空管理手册》新出现的页面上写下:“跨时空的第一单,不是交易,是希望。当缝纫机的咔嗒声穿越时空,当番茄的甜香飘向未来,我知道,我们守护的从来不是物资,而是每个时代都该有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窗外,钢厂的探照灯扫过夜空,照亮了合作社墙面上新画的壁画——向日葵中央,那个小小的“拼”字,正在雨水的冲刷下,渐渐融入七零年代的砖墙,成为时代巨变的第一笔注脚。而江晓雯知道,属于她的传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