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杭州城烟雨朦胧,方桂花站在运河码头上,望着来往如织的商船,深吸一口湿润的空气。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做生意,随行只带了春桃和一个老练的伙计。
"东家,隆兴药行的轿子到了。"春桃指着不远处一顶青布小轿,"来接咱们去谈生意。"
方桂花整了整衣裳。这套藕荷色襦裙是特意为江南之行裁制的,既不失体面,又不会太过招摇。她摸了摸袖中的样品盒——里面装着十瓶特制的"金线仙芝露",瓶身上还烧制着西湖十景的图案。
"方掌柜远道而来,有失远迎!"隆兴药行的胡掌柜是个圆脸中年人,说话带着软糯的吴语口音,"只是这'仙芝露'在江南可有市场?此地湿热,与北方用药大不相同啊。"
方桂花不急不躁,取出一个青瓷小瓶:"胡掌柜先尝尝这个。"
瓶中是淡金色的液体,闻之有股清凉的香气。胡掌柜小心抿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这...这是加了薄荷?"
"不止。"方桂花微笑,"根据《温病条辨》的方义,我加入了佩兰、藿香等江南常用药,专解暑湿。这叫'江南特供版'。"
胡掌柜拍案叫绝。他哪知道,这是方桂花提前三个月就让白老头研发的改良配方,专门针对南方气候。
"首批订两百瓶!"胡掌柜当即拍板,"若卖得好,中秋前再加三百!"
••••••
谈完生意,方桂花在西湖边的茶楼小憩。窗外细雨如丝,画舫在湖面缓缓穿行,宛如一幅水墨丹青。她正盘算着明天的行程,邻桌的谈话声突然吸引了她的注意。
"...徽州茶商这次可栽了,两千斤松萝茶压在手里..."
"可不是?北方战事阻了商路,这新茶哪经得起存放..."
方桂花心头一动。松萝茶!这可是名茶,若能与"仙芝露"搭配销售...
"这位先生。"她起身向那两位茶商行礼,"方才听闻贵号有松萝茶待售?小女子倒有个主意..."
半个时辰后,一份奇特的契约在茶香中诞生了:方桂花以成本价收购全部滞销茶叶,作为交换,茶庄将在每斤茶叶中附赠一小包"仙芝露"样品。
"这叫'搭售'。"她向春桃解释,"买茶的客人尝了好处,自然会去药铺问。而药铺见有需求,就会主动进货。"
春桃恍然大悟:"难怪东家非要带那五百包试用装!"
••••••
正当生意顺风顺水时,一场意外打乱了计划。这日清晨,伙计慌慌张张跑来报告:"东家,咱们的货船被漕帮扣在嘉兴了!说是要查违禁品!"
方桂花眉头一皱。这手法太熟悉了——定是王扒皮在背后捣鬼。那船上有价值千两的"金线仙芝露",若耽搁久了,不仅会错过最佳销售期,还可能因潮湿变质。
"去雇辆快车,我亲自去嘉兴。"
马车在泥泞的官道上颠簸了整整一日。方桂花抵达嘉兴码头时,天色已晚。远远望去,她的货船果然被几条漕船围在中间,十几个彪形大汉在甲板上喝酒划拳。
"这位娘子,码头今晚戒严。"一个疤脸汉子拦住去路。
方桂花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封信:"劳烦交给你们三当家。"
信是青龙镇那位刀疤脸三当家写的。原来方桂花离乡前就料到会有这一出,特意重金请了三当家的亲笔信做护身符。
不多时,一个精瘦男子匆匆赶来,正是嘉兴分舵的五当家:"原来是方掌柜!误会误会,这就放行!"
货船危机虽解,但方桂花心里清楚,王扒皮的报复才刚刚开始。
••••••
回到杭州第三天,春桃带来了坏消息:"东家,从黑山运来的'金线芩'苗在途中枯死了一半!剩下的也蔫头耷脑..."
方桂花急忙赶到临时租用的苗圃。果然,原本青翠的幼苗大半枯黄,剩下的也病恹恹的。白老头蹲在苗床边,正往土里掺一种褐色粉末。
"水土不服。"老头头也不抬,"北药南植,本就艰难。更别说路上耽搁了五日..."
方桂花心头一沉。这批苗子是要在杭州试种的,若失败了,她在江南建药田的计划就得推迟一年。
"白先生,可有补救之法?"
"试试这个。"老头指了指褐色粉末,"本地一种牡蛎壳煅制的石灰,或可中和水土差异。"
方桂花突然想起《岭南采药录》中提过,沿海地区常用海产品改良土壤。她立刻吩咐春桃:"去市场上收牡蛎壳,有多少要多少!再雇几个老渔民,我要打听些事..."
三天后,苗圃里出现了奇特的景象:每株"金线芩"周围都撒了一圈碎贝壳,苗床上方还搭了遮阴的草帘。更奇怪的是,几个老渔民每天挑来海水,按特定比例兑淡后浇灌。
"《闽书》有载,'海气养药'。"方桂花向胡掌柜解释,"海边生长的药材,往往药性更烈。"
功夫不负有心人。又过半月,那些奄奄一息的幼苗竟然缓过劲来,新长出的叶片虽比北方略小,但根茎的药香丝毫不减!
••••••
八月初,方桂花站在杭州城最繁华的清河坊,望着新挂上的"陈记江南分号"匾额,心中感慨万千。短短一个月,她不仅打开了江南市场,还与三家茶庄、五家药行建立了长期合作。
更妙的是,那批搭售的松萝茶大受欢迎。许多茶客为了得到"仙芝露"样品,甚至愿意多出两成价钱买茶。而尝过样品的人,十有八九会去药铺问询,带动销量直线上升。
"东家,隆兴药行又追加了五百瓶订单。"春桃捧着账本,喜形于色,"胡掌柜说,中秋前后还能再销三百!"
方桂花却望向北方。此刻,陈铁山应该正带着小石头采收新一季的"金线芩",而王扒皮...想必又在谋划什么新花样吧?
"准备船,三日后返程。"她收起思绪,"记得多带些杭州的绸缎和笔墨,石头一直念叨着呢。"
运河上,一艘满载的商船缓缓北去。船头立着的女子青衫飘飘,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江南之行,不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让她看到了"陈记商号"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