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清平镇,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书院,名为“知礼书院”。书院院长林鹤鸣,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其书法造诣更是冠绝一方。
一日,林鹤鸣正在书院后院的墨香阁挥毫泼墨。他的书法笔锋刚劲有力,又不失飘逸灵动,每一个字都像是有生命一般,引得一众学子在旁静静观摩,大气都不敢出。
这时,一阵喧闹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只见一个衣衫略显破旧的少年,怀里抱着几捆柴禾,急匆匆地从后院门闯了进来。少年名叫阿福,是书院新来的杂役,因不熟悉路径,误打误撞来到了墨香阁。
阿福看到满屋子的人,还有正在写字的林鹤鸣,顿时吓得脸色煞白,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柴禾也散落一地。“院……院长,小的不是故意的,小的这就收拾。”阿福结结巴巴地说道。
林鹤鸣放下毛笔,并没有生气,他打量着阿福,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你这孩子,如此慌张所为何事?”阿福低着头,将自己本是去厨房送柴,却迷路走到此处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林鹤鸣微微点头,正准备让阿福起身离开,却瞥见阿福的目光落在自己刚刚写完的书法作品上,眼中满是好奇与向往。“你识字?”林鹤鸣问道。阿福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回院长,小的认得一些简单的字,以前在村里的私塾外偷听过先生讲课。”
林鹤鸣心中一动,他让阿福起身,走到书法作品前,指着一个“仁”字问:“你可知这个字的含义?”阿福盯着字看了一会儿,犹豫着说:“小的听先生讲过,‘仁’就是要对人友善,有一颗善良的心。”林鹤鸣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说得不错。”
此后,林鹤鸣时常留意阿福。他发现阿福虽然身为杂役,但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在地上用树枝写写画画,对书法的热爱溢于言表。于是,林鹤鸣决定给阿福一个机会,让他在书院一边做杂役,一边跟着学子们学习。
阿福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活,忙完后便匆匆赶到课堂,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学习书法时,他更是刻苦,别人练一遍,他就练十遍、百遍。寒冬腊月,他的手冻得通红开裂,依然紧紧握着毛笔;盛夏酷暑,蚊虫叮咬,他也浑然不觉,专注于笔下的字。
然而,书院里有些学子却对阿福心怀不满。他们觉得阿福出身低微,不过是个杂役,却能和他们一起学习,实在是有失体统。在一次书法课上,一个叫张宇的富家子弟故意刁难阿福。“阿福,你不过是个干粗活的,还学什么书法,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张宇嘲讽道。
阿福紧咬嘴唇,没有说话。这时,林鹤鸣走了进来,他严肃地看着张宇:“学问面前人人平等,阿福虽出身贫寒,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对书法的热爱,远胜你们许多。你们要明白,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出身,而在于他的努力和坚持。”
在林鹤鸣的教导和鼓励下,阿福更加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书法技艺日益精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几年后,清平镇举办书法大赛,阿福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手捧着奖杯时,眼中满是泪水。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林鹤鸣的教导与信任。
“孺子可教”,林鹤鸣用他的慧眼和胸怀,发掘并培养了阿福,让一颗蒙尘的明珠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