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语文老师讲到杜甫诗,称“窝囊”,学生该如何反驳?
你可以先别急着怼你的语文老师,因为他说的可能不是你理解的意思。
能看出来他挺了解杜甫的。
我觉得但凡一个对杜甫稍有了解的中国人,都不会贬损杜甫。因为中国人是有中国人的气节的。
杜甫有三次当官的机会。
第一次当官的机会源自于考试。
考试是中国的特色,不可不参与。杜甫积极参与了,不过当时的当朝宰相是李林甫。
李林甫怕那些不懂事的读书人在殿上抨击自己,所以亲自去遴选考生。当时杜甫就在这一批人中。
李林甫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让问题不存在。所有的考生都不合格。
搞完了李林甫还跑到唐玄宗跟前说:恭喜陛下,这次考试一个都没中,这说明野无遗贤哪。
欺上瞒下,真是好手段。你语文老师要是评说李林甫,可以说他奸,可以说他坏,但“窝囊”这两个字断断是加不到他身上的。
杜甫的第二次机会,在四年之后。获得机会的原因是他诗写得好,所以玄宗让他“参列选序”,也就等候分配。
不过杜甫又碰到了李林甫,李林甫又是主考官,所以杜甫又没有考上。
考不上,除了当官又没别的出路,杜甫只能困在长安。
但是长安很贵的。
长安居,大不易。
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大唐的首都,更是一个国际性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