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婉公主究竟是什么症候?”和敬急急地问道。
胡太医整了整衣衫,拱手言道:“回公主,和婉公主自从嫁到蒙古身子便未调养好,如今更是……何况,心病还须心药医,只有和婉公主的心结解开了,这药吃下去才有效。”
“本宫知道了,你先下去开药。”和敬心中了然,挥退胡太医,让柳敏先陪着和婉,自己走向外室。
和敬坐在主位上,让金鹿把和婉所有的陪嫁嬷嬷都招了过来。
“说吧,驸马爷有多久没来看和婉公主了?”和敬抚着自己小手指上的假指甲,很认真地问。
“回和敬公主,和婉公主并未传召驸马,因此驸马爷未来公主府。”陪嫁嬷嬷中最大的周嬷嬷作为嬷嬷们的发言人回答和敬公主的问话。
“把册子给本宫看看。”指的是记录公主府的“起居注”。
一个嬷嬷下去,又很快地回来,呈上册子。
和敬翻看着册子,脸色越来越差,细细数来,和婉一年中见驸马的次数竟然不到十次,不到十次啊。怪不得和婉病得那么重。
和敬猛地一拍桌子:“和婉公主病得这么重,你们都不知道替公主召见驸马的吗?”
周嬷嬷仗着自己是陪嫁嬷嬷之长,辩驳道:“和敬公主,您虽然是固伦公主,但是这里是和硕公主府,您还是不能管我们和硕公主府的事。祖宗的规矩,和硕公主府的事宜都由奴婢们掌管,但是召见公主,一定要公主自己开口,和敬公主身为公主,应该明白。”
“放肆!你们一个个都没有眼力见的,和婉公主若有个好歹,别说皇阿玛皇额娘不会放过你们,连本宫都不会放过你们!现在,马上去驸马府请驸马爷来这儿看和婉公主!现在,立刻!”敢挑衅本宫,嫌活得太长了吧!
几个陪嫁嬷嬷被和敬的气势给吓到了,跪在下边直哆嗦,慌地开口:“是、奴婢这就去。”
“婉儿,我来了。”德克勒(和婉丈夫)急匆匆赶到公主府,看见和敬还没来得及行礼就被和敬赶到和婉卧室去了。
柳敏很识相地不当电灯泡,领着一屋子的奴才出去。留下他们夫妻俩说悄悄话。
“敏敏,你怎么了?眼圈红红的。”和敬见柳敏坐在回廊上失神,拍拍她的肩。
柳敏摇摇头,抬起头来,带着哭腔问道:“大姐姐,以后我会不会也会和和婉姐姐一样,我好怕。”
和敬将柳敏揽入自己怀中,试着安慰她:“我想,经过和婉的事之后,以后的日子都会到起来的。”
胡太医到底是男子,虽说和婉是公主,驸马也陪着,但也得避忌着,因此柳敏便将青宁留下照顾和婉。
柳敏在宫门下钥之前回宫,直奔景仁宫。
恰巧乾隆正在景仁宫,柳敏一进门就扑到乾隆怀中大哭起来,弄得乾隆莫名其妙,不知所措,只能轻轻拍打柳敏的背。
柳敏哭够了,擦擦眼泪:“女儿无状。”
乾隆无奈地扶起柳敏:“皇阿玛不怪你。敏敏告诉皇阿玛你为什么哭好不好?”
景娴从里面出来,看见柳敏面带泪痕急忙忙地问:“这是怎么了?”
听见景娴的声音,柳敏抱住景娴:“皇额娘。”
“皇额娘在这儿呢。敏敏乖,不哭不哭。”景娴除了这样安慰柳敏没有其他办法。
柳敏从景娴怀里抬起头来:“皇额娘,敏敏以后不要嫁人了!”
此话一出,犹如重磅炸弹,乾隆和景娴面面相觑,景娴弯下腰与柳敏齐平:“敏敏,这话可不能乱说,你是女孩子,以后肯定是要嫁人的。”
“可是、可是我今天看见婉姐姐……如果以后我也像婉姐姐那样……敏敏不要嫁!”柳敏拼命摇头。
“敏敏你放心,皇阿玛以后会给你找个好额驸,不会让你受欺负。”乾隆劝道。
柳敏还是在摇头:“婉姐姐的驸马对婉姐姐很好,可是、可是婉姐姐病得很重!”
“什么?和婉病重?”乾隆和景娴异口同声地问道。
终于点头了:“胡太医说,只有先医好婉姐姐的心病才能医好婉姐姐身上的病,和敬姐姐问了婉姐姐府上的陪嫁嬷嬷,驸马每年到公主府还不到十次。”
乾隆一怔,景娴忙让浅歌先将柳敏送回公主所。
等到掌灯时分,乾隆握着景娴的手,担忧地言道:“敏敏那孩子你要好好教导,朕看和婉那孩子性子太软了些,朕的女儿应该刚强一些。”
“敏敏那边,臣妾自会好好教导,只是……皇上,依臣妾看,和婉病重也不完全的是性子过于软和的缘故,皇上也许还不知道,如今兰丫头到了选驸马的时候,臣妾特意传了宫里的老嬷嬷相问,臣妾才知道公主若要传召驸马先要陪嫁嬷嬷准许才行。”
“这是老祖宗的规矩,朕也知道。”
“但是,公主要传召驸马时,须得给陪嫁嬷嬷好些银子才行。和婉以前是养在孝贤姐姐膝下,自是容不得这些事。那些陪嫁嬷嬷拿不到银子就会百般阻挠,怪不得敏敏说和婉见驸马一年还不到十次。”景娴皱着眉头,担心极了。
“老祖宗的规矩,轻易改不得。”
景娴纠结了,不过她是打定主意要让乾隆改了这个没人性的制度,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皇上,咱们满清开国以来有许多公主郡主宗室之女嫁到蒙古和亲,可是活过三十岁的有几个?诞下子嗣的是不是更少?”
听到景娴这些话,乾隆开始沉思。
看见乾隆如此模样,景娴便知有戏:“皇上,公主和亲本就是为了巩固蒙古与大清的关系,活得长久才对大清有益;以前咱们是不知道,现在有和婉的例子,皇上英明,自有法子改善公主们的现状。”
乾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乾隆的第一道旨意就是废公主府陪嫁嬷嬷制度,将公主府与驸马府合二为一。新年的第一道旨意,朝中上下无不信服的。
太后知道了之后有些生气,景娴以“公主和亲蒙古活得好才对政治有益”为由劝诫太后,太后才算减了怒气。后来和婉夫妇进宫,见和婉脸上笑容多了,太后也宽慰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