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来到此地才发现小小的慈安寺后面竟也有几间客房,据正觉所说是小镇上也有人虔诚礼佛,经常来此上香,与他论道到很晚就会在寺里歇下。
我没有急着去询问他关于小楼的事情而是耐心等着段宁安醒来,好在也没叫我提心吊胆很久,约莫半个小时左右段宁安也悠悠转醒。
在我简短而不怎么详尽的表述中,段宁安大致也了解了自己是中招了。于是和我一起将疑惑的目光放在了正觉的身上。
正觉阿弥陀佛,两位檀越不用如此看着小僧,非是小僧不愿意讲,而是小僧对那做小楼也知之甚少。
看我们如出一辙的仿佛求知若渴的眼神,正觉有些无奈的说道。
余年没事的大师,您只要把您知道的告诉我们就好。
线索少算什么,有总比没有强。
正觉好吧,小僧来到此地也并不久,只知道那座小楼是源自民国时期,小僧初到此处就发现那座楼阴气极重,可惜小僧才疏学浅并不能将那的冤魂彻底超度。
说到此,正觉的语气有些低落,我可以理解,出家人讲究慈悲为怀,他以超度亡灵为己任却没能解决小楼的问题,所以很是自责吧。
正觉小僧曾问过镇子里的人那里究竟是出了什么事,可是镇上的人对此讳莫如深,只说不要靠近那里,却并不愿讲那里的往事。
难搞哦,我和段宁安看了看彼此,眼中都是一样的一言难尽。难道这件事就只能查到这里了吗?
我和段宁安在慈安寺休息了一会就离开了,走的时候正觉大师送给我们一人一个据说开过光的护身符,并且叮嘱我们不要再继续查下去了,这件事不是我们可以碰的。
我捏着手中的护身符心里有些隐隐的奇怪,他极力的阻止我们查下去,但是还是送给我们护身符,是真的像他所说作为相识一场的礼物,还是说他其实明白我们是不会就此作罢。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我太过多疑,明明该感谢他告知了我们一些线索,但是倘若真的如他所说不希望我们调查下去,那么他应当闭口不谈才对。
我看向下山的小路,蜿蜒崎岖树荫葱郁,仿佛正印证了我们此行崎岖波折、疑窦丛生。我将护身符揣进兜里暗笑自己真的好心当成驴肝,正觉一个出家人哪里会和我们玩这些弯弯绕,兴许真的是担心我们的安危也说不定呢,至于他为什么一边阻止我们一边还告诉我们一些事,兴许也是希望我们知道之后明白此中厉害不再继续调查呢。
如正觉所说这个镇子的历史悠久,那座小楼追溯起来是在民国初期建起来的,那么我们想要知道这背后的故事,就应当找这镇子上上了年纪的老人,而且得是资历最老的人了,只是那个时候的人活到现在得多大年纪了?
我和段宁安回到民宿之后就去找了老板,我们自称是历史爱好者,希望了解这个镇子的历史,但是却不知道该找谁去了解。
看那老板犹犹豫豫的样子不知道是在忌讳些什么,人际交往方面不是我的长项,我求助的目光看向段宁安,他接收到我的眼神沉默了一下伸手掏出自己的钱包来,在我一脸还可以这样以及老板渴盼的目光中抽出几张红票票甩了甩放在老板面前:
段宁安我们这次回去之后打算写一本关于中国古镇的书,但是素材不足,您看......
龙套写书是好事啊,能让我们镇子扬名是好事啊,您放心您想知道什么我就告诉您什么。
老板喜笑颜开,扒拉着把几张毛爷爷划到了自己面前。
余年......
不管怎样,最后我们也算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答案,这个镇子上还真有那个年代的老人,只不过年纪实在是太大了平时家人也不许人拜访。镇子上还有个祠堂,正是我们上次来旅游时去过的其中一个景点,只是那时也没人知道祠堂内有一本类似于县志的书,关于沅水镇内大大小小的事情那里几乎都有提及。
正如那民宿老板所说,我们并没有见到那个老人家,因为我们刚到那就吃了闭门羹,据他的家人所说这几天老爷子身体不适不宜见客,没办法我们就只能走另一条路,先去查看县志,但愿上面真的如老板所说事无巨细。
镇子里的祠堂供奉的是历代的镇长之类的人物和镇子里有杰出贡献的人。上一次来到此处我只是跟随者旅行团随意的参观了一下,这里给我的印象就是镇子历史还真是久远,那牌位供奉的还真是多,有的摆在最远处的牌位看起来都有些残破了。并不是镇子里的后辈不勤于打扫和修整,而是它们的年代实在太远,虽然用的上好的木料所制但是也难抵时间的侵蚀。
祠堂的后面还有几间屋子,据民宿老板所说县志就是存放在那里了。一个镇子大大小小的事情既然都被记录在册,那么可想而知资料会有多少,好在我们也算是目标明确,既然是民国初年的事情,那么大致是发生在1912年之后1949年之前。
这里的县志是20年为一期,我们小心翼翼的翻阅着这本古董,好在沅水镇是一个小镇子人物简单风物历史也不复杂,很快我们就找到了想要的内容。
透过泛黄的纸张和有些模糊的字迹,关于那座小楼的历史逐渐展现在我眼前。
那做小楼原身是一家青楼楚馆,不知道是什么年代存在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变成的废墟,只知道在1920年的时候,镇长在这片废墟上重建了小楼命名为枕月居,说是文人墨客的风雅之地,其实还是一座青楼而已。枕月居在镇子中广受欢迎,里面的姑娘美貌多情不说还会识文断字,很是符合江南风情。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渐渐的枕月居传出来闹鬼的传闻,并且愈演愈烈,从一开始的只是传闻最后竟演变成有人因闹鬼而死亡。于是这座上一刻还人声鼎沸的小楼,下一刻竟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终于在1930年七月份,这座小楼突发火灾无一生还。
余年这不是全部的真相。
半晌,我笃定的对段宁安说道。
段宁安我们想到一块儿去了,如果只是单纯的意外,镇上的人不会这么避而不谈。
余年可是唯一可能知道真相的人我们见都见不到,怎么办呢?
正当我心烦意乱的时候突然感觉头上被人胡乱的揉了一把,扭头看去果然看见段宁安还没有收回去的手,见我看向他,段宁安呲牙一笑:
段宁安好了年纪轻轻的再皱眉就成小老太太了。
虽然感动于他的细心安慰,但是不代表我不计较他弄乱我的头发,我伸手锤了一下他的肩膀:
余年走吧,咱们今天到此为止,兴许明天就有办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