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北京城的历史由来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第三章 洪武三年

北京城的历史由来

人说,三这个数字在《易经》中有吉凶未卜的意味。且说洪武三年,明王朝对北元势力的征剿为主已经变成了招抚为主;天下初定,但国都未定,这一年是洪武帝开始考虑公开朝议卜宫定都的时候,这是大明金銮殿大戏即将开锣的时刻。但这一年的青藏甘与云贵川等地也依旧是个战火纷飞、枪林剑雨的年代。不但百废待兴待举,甚至还有前功尽弃、历史翻盘的可能。尽管大明已经立国,但邓愈、傅友德将军在青藏高原与叛乱势力鏖战正酣。

由于此刻红巾军兵锋所指无人能匹,捷报频传,这些军情消息让身在应天的主公朱元璋略微把心放到了肚子里,可以继续思忖与热议设立大明首都的问题了。京师,也就是首都这是王朝的主心骨儿,是心脏,不能总是悬而不决,立足南京只是朱元璋的权宜之计。定都吉壤的正确选择有利于大明江山的基业万年,汉祚的江山稳稳的、牢牢的,这是朱哥朱元璋最大的念想儿,这绝不是小事儿。

南京燕子矶下,江水滔滔,雨后初晴时云蒸霞蔚,燕子矶仿佛凌空欲飞。朱哥也许悟出了燕子是要飞往理想国,但朱哥朱元璋觉得临濠位于天下之中,这就应当是燕子的落脚之地。关于大明定都,主公朱元璋心仪临濠,临濠就是后来的凤阳中都。临濠,就是临近濠水的意思,濠水乃淮河的支流,当淮水汤汤的温柔时刻,濠水不豪也不嚎,也温柔的像个处子。但是,一旦黄河泛滥夺淮入海,那濠水就会如疯女一般洪水涛涛。

中华筑城自古讲究逐水而居这没错,但同时防范洪水也同等重要。蓟城为什么要建于蓟丘之上,蓟人很有智慧嘛!此刻,大明定都筑城这对于大明工部来说,似乎技术与工程款都不是问题。但洪武三年是个思想混乱的时期,元末利令智昏的风气依然存在于大明的官员之中;朱衣梦与红楼梦都存在于一些淮西勋贵中。

由于此刻的朱元璋已经不再缓称王,由于许多官员明白主公朱元璋属意临濠,所以淮西勋贵们都惦记着在未来的新国都搂一把,有的还想圆朱衣梦或红楼梦。淮西勋贵这里面带头的一个是丞相李善长,一个是战功卓著的、朱元璋的小舅子郭四郭英,二人攀比。这些,朱元璋此刻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圣经箴言说,步履急匆的人容易犯错,佛门也认为世路忙中错。这是不是意味着要有历史殷鉴的故事了?是的,但是此刻的大明官员几乎一致地同意并赞成大明定都临濠;并准备在淮河筑坝,这是南朝梁武帝曾经的历史作为。

洪武三年,朱元璋求贤若渴,虽然举办了科考,但也举办了对僧侣建国人材的选拔考试。有一个高僧参加了大明公务员的国考名列前茅,但他只从大明僧録司领了一件朝廷官方订制的袈裟就归山了,而没有前去僧録司登记办入职手续为官。这是谁?这就是准备玉成刘伯温造北京的人,但此刻他更愿意默默观察,观察南京城的谯橹,观察青青的北固山,观察大明在淮河的筑坝工程,观察调研天下大事。这个高僧就是后来大明王朝唯一的荣国公道衍和尚,此刻,刘伯温也不一定明白在自己身后是一代代的愚公子孙。

’ 此刻,虽然临濠几乎成为铁定的国都,但北平府依然在历史的舞台不是配角儿,依然有历史长河蚌珠一串的故事,序幕就要开场了。在江淮,默默不语的除了濠水,还有官员刘基,他也是历史的导演。在定都这一事儿上,除了遥遥的万里星辰,几乎没人想到身在南京刘伯温对北京外围的营造就要开始了,尽管当时北京还叫北平府。

北京的故事,其实老北京人也不一定知道,就连电视台‘四海漫游’介绍的北京历史故事其实也是非常肤浅的。这是因为北京城的历史由来太浩瀚了,不仅仅是筑城史,还有宗教史,还有亚洲史,亚洲之都或许需要一百个‘大龙’才能把它说清----

且说就在洪武三年朱哥朱元璋准备定都临濠的思想准备时刻,一封来自北平府的请示报告被驿马飞传到主公手中,这仿佛是上天之手在温柔地阻挡一下朱元璋定鼎临濠的意志;这是北平府的筑城负责人,司令员级别的淮安侯华云龙将军的书信,快报请示云:-----

  

  

上一章 第二章 海宇荣耀 北京城的历史由来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 上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