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新锐艺术展馆的筹备现场一片繁忙,工作人员穿梭在各个展区,搬运画框、调试灯光。
乔芷瑜戴着白色手套,小心翼翼地将《归途》系列画作依次挂在墙上。
每一幅画都是她的心血,承载着无数个日夜的构思与创作,此刻即将在国际舞台上绽放。
在核对展品清单时,她发现《归途·启程》的画框边缘有一道细微的裂痕。
这突如其来的状况让她心头一紧,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尽管裂痕并不明显,但在追求完美的乔芷瑜眼中,这就像一颗刺眼的瑕疵。
她立即联系当地的装裱师傅,却得知最快修复也要三天时间,可画展后天就要开幕。
遇楠得知消息后,连夜从国内赶来。
他轻轻握住乔芷瑜颤抖的手,安抚道。
“别急,我们一起想办法。”
两人在巴黎的艺术街区四处奔波,寻找合适的画框材料。
傍晚时分,他们偶然走进一家古董店,店主被他们的执着打动,翻出珍藏多年的复古画框。
这画框暗金色的雕花与画作风格完美契合,仿佛是为《归途·启程》量身定制。
修复工作完成后,乔芷瑜收到一封意外的邮件。
法国知名艺术评论家马克在信中写道:“偶然在社交平台看到你的创作故事,被深深打动。
“我想为你的画展撰写评论文章,不知是否有幸提前参观?”
这突如其来的关注让乔芷瑜既惊喜又紧张,她精心准备了一场私人导览。
罗森站在《归途》系列前久久伫立,最后指着画中樱花飘落的细节赞叹。
“你用色彩编织的不仅是故事,更是生命的温度。”
“这些作品必将引起强烈共鸣。”
他的肯定,让乔芷瑜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开展前夜,乔芷瑜独自留在展馆。
柔和的灯光下,一幅幅画作宛如沉睡的精灵。
她轻抚过画框,回想起创作时的艰辛与感动,嘴角扬起自信的微笑。
窗外,巴黎的夜色璀璨,仿佛在预示着明天的绽放。
法国巴黎的深秋,香榭丽舍大道的梧桐叶打着旋儿飘落。
乔芷瑜站在卢浮宫旁的新锐艺术展馆门前,手心沁出薄汗。
玻璃幕墙映出她身后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以及场馆外排队等待观展的人群——他们大多捧着印有樱花与女孩的宣传册,那是《归途》系列的海报。
细密的人群中,有人低声讨论着画作背后的故事,有人对着海报上的樱花图案露出期待的神情。
展厅内,《归途·终章》被安置在最显眼的位置,射灯将画面中的樱花渲染得如梦似幻。
乔芷瑜正用英语向观众讲解画作背后的故事,从遇楠母亲在樱花树下的微笑,到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突然,她瞥见人群中一抹熟悉的身影。
遇楠推着母亲缓步而来,老人身着暗红色羊绒大衣,脖颈间轻柔地围着乔芷瑜送的那条樱花刺绣围巾。她的神采奕奕,宛如从画中走出一般无二,而围巾上的樱花图案则仿佛带着几分灵动。
“小瑜,我们来赴你的国际画展之约了!”
”老人笑着张开双臂。
乔芷瑜眼眶发热,快步迎上去紧紧相拥。
周围的观众纷纷举起相机,定格下这幅温暖的画面。
遇楠将一束香槟玫瑰递给乔芷瑜,低声说。
“妈坚持要亲自来见证。”
老人轻轻拍着乔芷瑜的背,用带着家乡口音的英语说道。
“我的孩子,你做到了!”
人群中突然传来惊呼。
一位坐着轮椅的法国老太太在护工陪同下靠近画作,她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指着画中相互依偎的女孩,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
“我的女儿...”
“也在和病魔斗争。”
“这幅画,给了我希望。”
她颤抖着从包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年轻时她与女儿在普罗旺斯薰衣草田的合影。
照片边角微微卷起,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乔芷瑜轻轻握住老太太的手,用翻译软件说道。
“樱花会凋零,但爱永不落幕。”
“我们一起等待春天。”
遇楠母亲也挪到老太太身旁,三人虽然语言不通,却通过手势和笑容传递着力量。
遇楠母亲指着画中的樱花,又指指老太太的照片,竖起大拇指,老太太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围观的观众自发围成一圈,响起热烈的掌声,掌声中还夹杂着几句“Bravo”的赞叹。
夜幕降临,展馆举办庆功晚宴。
乔芷瑜站在露台上,望着巴黎璀璨的灯火。
遇楠悄悄走到她身后,递来一杯温热的樱花茶。
“看到了吗?你的画,真的在治愈世界。”
远处,埃菲尔铁塔悄然披上了金色的华裳,那光芒在夜幕中熠熠生辉,宛如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静静点燃着天际的沉寂。塔身的灯光洒落在塞纳河的怀抱中,化作无数跳跃的碎片,随着河水轻柔荡漾,泛起粼粼波光。
乔芷瑜打开手机,社交平台上满是《归途》系列引发的热议。
有人晒出自己与亲人的合影,配文“看完画展,我立刻订了回家的机票”;
有人分享抗癌日记,说“樱花给了我继续战斗的勇气”。
她将手机屏幕转向遇楠和她母亲,三人相视而笑,眼中闪烁的光芒,比巴黎的星光更动人。
夜风拂过,带着塞纳河湿润的气息,也捎来远方樱花树抽芽的讯息。
乔芷瑜心中明了,这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故事,正悄然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绽放出崭新的花朵。正如她画中那一片片樱花,无论随风飘落至何处,总会在某个温柔的春天里,再次迎来绚烂的重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