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恢复意识时,我发现自己躺在物理世界的安全舱里,警方的特别行动组成员围在我身边。他们告诉我,虚拟世界中的“意识熔炉”在遭受强大数据干扰后发生了崩溃,“元灵社”的核心服务器也被摧毁。虽然大部分“元灵社”成员在物理世界中安然无恙,但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的“元意识”已经彻底消散。
艾莉莎的物理身体也被找到,她陷入了深度昏迷,医生说她的脑电波活动异常微弱,几乎没有恢复的可能。
案件似乎告一段落,但我的内心却充满了沉重。莉莉丝的死,艾莉莎的结局,以及那些被“元灵社”欺骗的成员,都让我对“意识共生”这种技术,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元灵社”感到深深的恐惧。
回到我的虚拟工作室,我再次打开了祖父的加密日志。日志的最后几页,祖父写道:“追求自由和解放是人类永恒的渴望,但如果这种渴望被利用,被扭曲,就会带来毁灭。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空间,我们都必须警惕那些打着美好旗号,却试图控制和吞噬个体的力量。”
我关掉日志,看着窗外未来都市的夜景。高楼林立,光影交错,看似繁华和平静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暗流。科技在飞速发展,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的机遇伴随着新的风险。
莉莉丝的死,是“元灵社”罪行的冰山一角。在那个被摧毁的“意识熔炉”里,有多少个体意识被无声地吞噬?有多少人为了虚假的“升维”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或许,“元灵社”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当虚拟技术更加发达,当意识能够轻易地被复制、上传、融合,我们又该如何守护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我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流动的光影。我知道,我的工作并没有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在虚拟世界的深处,或许还隐藏着更多未知的危险,等待着“数字清道夫”去清理。
我开始整理莉莉丝的虚拟工作室留下的数据碎片。这些碎片凌乱而无序,像被打碎的记忆。我需要从中找出有价值的线索,理解她为何会选择加入“元灵社”,为何会遭遇不测。
在数据的底层,我发现了一些被深度隐藏的文件。这些文件并非艺术创作,而是莉莉丝的个人日记,以加密的数据流形式存在。经过一番努力,我成功解密了这些日记。
莉莉丝的日记,揭示了一个生活在巨大压力下的年轻艺术家。她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但现实却屡屡碰壁。她的艺术风格前卫,不被主流市场接受,评论家们对她冷嘲热讽,同行们嫉妒排挤。更让她痛苦的是,她的家庭并不理解她的追求,父母认为她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是沉溺于“虚无缥缈”的数字艺术。
在日记中,莉莉丝多次提到“孤独”和“迷茫”。她感到自己像一个漂泊在虚拟世界中的孤魂,找不到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