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的那天,我们家像炸开了锅。
"加州艺术学院!视觉艺术专业!"她举着信封在客厅里转圈,长发飞扬,眼睛里闪烁着十八岁特有的光芒,"我成功了!"
我和马嘉祺站在一旁,脸上挂着勉强的笑容。这所学校在太平洋彼岸,距离我们八千多公里。马嘉祺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沙发扶手,节奏越来越快——这是他焦虑时的习惯动作。
"宝贝,你确定不考虑茱莉亚吗?"我试探性地问,"他们的音乐与多媒体专业也很强..."
"妈妈!"星愿夸张地翻了个白眼,"我们说好的,不干涉我的选择。"
马嘉祺清了清嗓子:"加州很好。阳光充足,艺术氛围浓厚。"他的语气平静得不像话,仿佛在评论今天的天气,"什么时候开学?"
"八月底。"星愿咬着下唇,"那个...你们能送我去吗?"
我和马嘉祺同时点头,但我知道我们心里都在计算——这意味着要亲眼看着女儿走进异国他乡的校园,然后独自返回空荡荡的家。
接下来的两个月像一场加速播放的电影。准备行李、办理签证、采购必需品...忙碌中,我几乎可以忽略心中那个越来越大的空洞。只有深夜躺在马嘉祺身边时,才会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孩子要离开了。
马嘉祺表现得异常平静,甚至帮星愿挑选了一台最新款的绘图平板作为毕业礼物。但某个深夜,我醒来发现他不在床上。透过窗户,我看到他独自站在院子里,仰望着星空,背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独。
出发前一周,星愿开始偷偷哭泣。我发现她在琴房里抱着小时候的泰迪熊发呆,或者在厨房里突然从背后抱住我,把脸埋在我背上闷声说"我会想你的"。
只有马嘉祺面前,她依然保持着那个酷酷的、独立的准大学生形象。父女俩的告别来得比我想象中更早——在去机场的前一晚,星愿敲响了书房的门。
"爸爸,能谈谈吗?"
我假装在客厅整理相册,耳朵却竖得老高。书房里传来低沉的交谈声,然后是星愿的抽泣和马嘉祺轻柔的安慰。半小时后,门开了,星愿红着眼睛走出来,却带着释然的表情。马嘉祺跟在后面,嘴角微微上扬,但眼眶明显泛红。
"你们...?"我试探地问。
"秘密。"星愿吻了吻我的脸颊,蹦跳着上楼去了,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马嘉祺坐到我身边,握住我的手:"她答应每周视频一次,圣诞节回家,并且..."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变得柔软,"继续写歌发给我们听。"
"你怎么说服她的?"
"没说服。"他轻笑,"只是告诉她,无论她选择什么,我都为她骄傲。"
机场告别比我想象的还要艰难。星愿穿着oversize的卫衣和破洞牛仔裤,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看起来既稚嫩又成熟。排队办理登机手续时,她紧紧攥着我的手,指甲几乎陷进我的皮肉。
"妈妈,我会想死你们的。"她小声说,突然又变回了那个害怕黑暗的小女孩。
"我们也是,宝贝。"我强忍泪水,"但你会爱上大学生活的。"
马嘉祺站在一旁,一言不发地办理着超重行李的付费手续。当广播响起最后一次登机提醒时,他猛地将星愿拉入怀中,紧紧抱了足足十秒钟。
"注意安全。"他最终只说出了这一句,声音嘶哑。
星愿点点头,拖着行李走向安检口,三次回头挥手。最后一次转身时,我看到马嘉祺迅速用手抹了下眼角——这是我二十年来第二次见他流泪,第一次是在星愿出生时。
回程的出租车上,马嘉祺一直望着窗外,而我的眼泪终于决堤。司机识趣地保持着沉默,只默默递来一盒纸巾。
家里安静得可怕。星愿的房间还保持着原样——床上散落着几件她最后决定不带走的衣服,书桌上留着半瓶她最爱的草莓味护手霜。我像梦游一样走进去,拾起一件睡衣贴在脸上,上面还残留着女儿的洗发水香气。
"别这样。"马嘉祺出现在门口,声音温柔但坚定,"她会回来的。"
"但不是以我们的'小女孩'身份了。"我哽咽着说,"下次回来,她就是个成年人了。"
马嘉祺没有反驳,只是走过来揽住我的肩膀。我们就这样站在女儿空荡荡的房间里,沉浸在各自的思绪中。
接下来的日子像行走在迷雾中。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在超市拿两盒星愿最爱的酸奶,然后意识到她不在家;马嘉祺则开始加班到很晚,似乎用工作填满所有空闲时间。
某个深夜,我被隐约的钢琴声惊醒。身边的床铺空着,窗外月光如水。琴声是从楼下琴房传来的——《追光者》,我们的定情曲,但节奏比原版慢了许多,带着说不出的忧伤。
我轻手轻脚地下楼,推开虚掩的琴房门。马嘉祺背对着门口,肩膀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单薄。他没有弹错一个音符,但每个音符都浸满了思念。
"睡不着?"我轻声问。
他微微一惊,但没有转身:"嗯。想弹会儿琴。"
我走到他身边,看到琴架上放着一张星愿五岁时的照片——她坐在马嘉祺腿上,小手按在大手上,一起弹着最简单的《小星星》。
"想她了?"我问,明知故问。
马嘉祺的手指停在琴键上:"她昨天应该打电话来的。"
原来如此。星愿去学校两周后,第一次错过了约定的视频通话时间。她发短信说作业太多,改到明天,但马嘉祺显然受伤了。
"她会打来的。"我安慰道,坐到琴凳上,紧挨着他,"她只是太忙了。"
马嘉祺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弹起了《追光者》的前奏:"唱吗?"
我点点头,随着旋律轻声唱起来。唱着唱着,马嘉祺的和声加入进来,像多年前一样完美契合。当唱到"你让我勇敢"时,他突然转向我,吻住了我的唇。
这个吻温柔而绵长,带着熟悉的雪松气息和一丝咖啡的苦涩。当我们分开时,马嘉祺的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
"记得我们第一次合唱这首歌吗?"他问。
"在训练营的钢琴室。"我微笑,"你当时可凶了,批评我气息不稳。"
"然后你哭了。"
"然后你递给我蜂蜜水。"
我们相视而笑,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马嘉祺的手指再次落在琴键上,这次弹的是《微光》——我们为彼此写的第二首歌。
"鹿悠,"他突然说,"我们去约会吧。"
"什么?"
"约会。"他认真地看着我,"就我们两个人。像以前一样。"
这个提议让我心头一暖。是啊,在成为"星愿的爸爸妈妈"之前,我们首先是马嘉祺和鹿悠,是彼此的光和追光者。
"好。"我靠在他肩上,"去哪儿?"
"训练营。"
星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的那天,我们家像炸开了锅。
"加州艺术学院!视觉艺术专业!"她举着信封在客厅里转圈,长发飞扬,眼睛里闪烁着十八岁特有的光芒,"我成功了!"
我和马嘉祺站在一旁,脸上挂着勉强的笑容。这所学校在太平洋彼岸,距离我们八千多公里。马嘉祺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沙发扶手,节奏越来越快——这是他焦虑时的习惯动作。
"宝贝,你确定不考虑茱莉亚吗?"我试探性地问,"他们的音乐与多媒体专业也很强..."
"妈妈!"星愿夸张地翻了个白眼,"我们说好的,不干涉我的选择。"
马嘉祺清了清嗓子:"加州很好。阳光充足,艺术氛围浓厚。"他的语气平静得不像话,仿佛在评论今天的天气,"什么时候开学?"
"八月底。"星愿咬着下唇,"那个...你们能送我去吗?"
我和马嘉祺同时点头,但我知道我们心里都在计算——这意味着要亲眼看着女儿走进异国他乡的校园,然后独自返回空荡荡的家。
接下来的两个月像一场加速播放的电影。准备行李、办理签证、采购必需品...忙碌中,我几乎可以忽略心中那个越来越大的空洞。只有深夜躺在马嘉祺身边时,才会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孩子要离开了。
马嘉祺表现得异常平静,甚至帮星愿挑选了一台最新款的绘图平板作为毕业礼物。但某个深夜,我醒来发现他不在床上。透过窗户,我看到他独自站在院子里,仰望着星空,背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独。
出发前一周,星愿开始偷偷哭泣。我发现她在琴房里抱着小时候的泰迪熊发呆,或者在厨房里突然从背后抱住我,把脸埋在我背上闷声说"我会想你的"。
只有马嘉祺面前,她依然保持着那个酷酷的、独立的准大学生形象。父女俩的告别来得比我想象中更早——在去机场的前一晚,星愿敲响了书房的门。
"爸爸,能谈谈吗?"
我假装在客厅整理相册,耳朵却竖得老高。书房里传来低沉的交谈声,然后是星愿的抽泣和马嘉祺轻柔的安慰。半小时后,门开了,星愿红着眼睛走出来,却带着释然的表情。马嘉祺跟在后面,嘴角微微上扬,但眼眶明显泛红。
"你们...?"我试探地问。
"秘密。"星愿吻了吻我的脸颊,蹦跳着上楼去了,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马嘉祺坐到我身边,握住我的手:"她答应每周视频一次,圣诞节回家,并且..."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变得柔软,"继续写歌发给我们听。"
"你怎么说服她的?"
"没说服。"他轻笑,"只是告诉她,无论她选择什么,我都为她骄傲。"
机场告别比我想象的还要艰难。星愿穿着oversize的卫衣和破洞牛仔裤,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看起来既稚嫩又成熟。排队办理登机手续时,她紧紧攥着我的手,指甲几乎陷进我的皮肉。
"妈妈,我会想死你们的。"她小声说,突然又变回了那个害怕黑暗的小女孩。
"我们也是,宝贝。"我强忍泪水,"但你会爱上大学生活的。"
马嘉祺站在一旁,一言不发地办理着超重行李的付费手续。当广播响起最后一次登机提醒时,他猛地将星愿拉入怀中,紧紧抱了足足十秒钟。
"注意安全。"他最终只说出了这一句,声音嘶哑。
星愿点点头,拖着行李走向安检口,三次回头挥手。最后一次转身时,我看到马嘉祺迅速用手抹了下眼角——这是我二十年来第二次见他流泪,第一次是在星愿出生时。
回程的出租车上,马嘉祺一直望着窗外,而我的眼泪终于决堤。司机识趣地保持着沉默,只默默递来一盒纸巾。
家里安静得可怕。星愿的房间还保持着原样——床上散落着几件她最后决定不带走的衣服,书桌上留着半瓶她最爱的草莓味护手霜。我像梦游一样走进去,拾起一件睡衣贴在脸上,上面还残留着女儿的洗发水香气。
"别这样。"马嘉祺出现在门口,声音温柔但坚定,"她会回来的。"
"但不是以我们的'小女孩'身份了。"我哽咽着说,"下次回来,她就是个成年人了。"
马嘉祺没有反驳,只是走过来揽住我的肩膀。我们就这样站在女儿空荡荡的房间里,沉浸在各自的思绪中。
接下来的日子像行走在迷雾中。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在超市拿两盒星愿最爱的酸奶,然后意识到她不在家;马嘉祺则开始加班到很晚,似乎用工作填满所有空闲时间。
某个深夜,我被隐约的钢琴声惊醒。身边的床铺空着,窗外月光如水。琴声是从楼下琴房传来的——《追光者》,我们的定情曲,但节奏比原版慢了许多,带着说不出的忧伤。
我轻手轻脚地下楼,推开虚掩的琴房门。马嘉祺背对着门口,肩膀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单薄。他没有弹错一个音符,但每个音符都浸满了思念。
"睡不着?"我轻声问。
他微微一惊,但没有转身:"嗯。想弹会儿琴。"
我走到他身边,看到琴架上放着一张星愿五岁时的照片——她坐在马嘉祺腿上,小手按在大手上,一起弹着最简单的《小星星》。
"想她了?"我问,明知故问。
马嘉祺的手指停在琴键上:"她昨天应该打电话来的。"
原来如此。星愿去学校两周后,第一次错过了约定的视频通话时间。她发短信说作业太多,改到明天,但马嘉祺显然受伤了。
"她会打来的。"我安慰道,坐到琴凳上,紧挨着他,"她只是太忙了。"
马嘉祺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弹起了《追光者》的前奏:"唱吗?"
我点点头,随着旋律轻声唱起来。唱着唱着,马嘉祺的和声加入进来,像多年前一样完美契合。当唱到"你让我勇敢"时,他突然转向我,吻住了我的唇。
这个吻温柔而绵长,带着熟悉的雪松气息和一丝咖啡的苦涩。当我们分开时,马嘉祺的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
"记得我们第一次合唱这首歌吗?"他问。
"在训练营的钢琴室。"我微笑,"你当时可凶了,批评我气息不稳。"
"然后你哭了。"
"然后你递给我蜂蜜水。"
我们相视而笑,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马嘉祺的手指再次落在琴键上,这次弹的是《微光》——我们为彼此写的第二首歌。
"鹿悠,"他突然说,"我们去约会吧。"
"什么?"
"约会。"他认真地看着我,"就我们两个人。像以前一样。"
这个提议让我心头一暖。是啊,在成为"星愿的爸爸妈妈"之前,我们首先是马嘉祺和鹿悠,是彼此的光和追光者。
"好。"我靠在他肩上,"去哪儿?"
"训练营。"
于是周六下午,我们回到了那个改变命运的地方——时代峰峻训练基地。多年过去,这里已经改建,但当年的钢琴室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现在是"历史展示区"的一部分。
"记得吗?"马嘉祺推开那扇熟悉的门,"你第一次迷路到这里。"
"然后看到你在跳舞。"我笑着补充,"汗水把后背都湿透了。"
他走到钢琴前坐下,轻轻抚过琴键:"那时候我就知道你很特别。"
"胡说。"我坐到他身边,"你当时说我'根本不该通过海选'。"
"那是因为..."他弹了几个音符,"我害怕。"
"害怕什么?"
"害怕你太耀眼,而我..."他的声音低了下去,"而我习惯了黑暗。"
这句话让我鼻子一酸。当年的马嘉祺,背负着母亲的阴影和公司的压力,把自己封闭在严苛导师的外壳里。是我莽撞地闯入,用一首《追光者》撬开了他的心门。
"现在呢?"我问,"还怕吗?"
马嘉祺没有回答,而是弹起了《追光者》的旋律。我自然而然地跟着唱起来,就像无数次做过的那样。但这一次,没有观众,没有考核,只有我们两个人,和那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唱到高潮处,马嘉祺突然变调,转入了一首新曲子。我惊讶地停下,听他弹完这段陌生而优美的旋律。
"新作品?"我问。
"嗯。《空巢》。"他轻声说,"关于...学习放手,以及重新发现彼此。"
我靠在他肩上,感受着音乐中的情感起伏——有忧伤,有怀念,但更多的是希望和爱。这就是马嘉祺的表达方式,永远用音乐诉说最深的感受。
"好听。"曲终时,我评价道,"什么时候写的?"
"昨晚。"他承认,"你睡着后。"
原来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这个新阶段。我握住他的手,十指相扣:"我们会有更多时间的。二人世界。"
马嘉祺挑眉:"听起来像在暗示什么。"
"马导师,"我故意用旧称呼逗他,"你的思想很不纯洁啊。"
他低笑着吻住我,钢琴凳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这个吻热烈而缠绵,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岁时的激情。当我们气喘吁吁地分开时,马嘉祺的眼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
"回家?"他哑声问。
"急什么。"我调皮地眨眨眼,"难得约会,不请我吃个晚饭?"
最终我们在训练营附近的小餐馆吃了饭,那家我们曾经偷偷约会的隐蔽小店。老板竟然还认得我们,热情地送上了一份免费甜品,上面用巧克力写着"永远年轻"。
回家路上,马嘉祺的手机响了。是星愿的视频通话请求。他立刻接起来,屏幕上出现女儿灿烂的笑脸,背景是一个凌乱的宿舍房间。
"爸爸!妈妈!对不起昨天太忙了!"她活力四射的声音传来,"猜怎么着?我的第一幅作业被教授选中参展了!"
我们挤在手机前,听她滔滔不绝地讲述大学生活——难缠的室友、严厉的教授、令人兴奋的新课程。看着她眉飞色舞的样子,我突然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成长,而我们的"空巢期",不过是爱的另一种形式。
"对了!"星愿突然神秘地说,"我的参展作品...你们一定会喜欢。等会儿发照片给你们!"
通话结束后不久,手机提示音响起。照片上是一幅令人惊艳的混合媒体作品——画布中央是一架抽象的钢琴,琴键由真实的音符乐谱拼贴而成;背景则是泼墨风格的星空,隐约可见三个手牵手的剪影。作品标题是《家》。
"她没放弃音乐。"马嘉祺轻声说,手指轻轻触碰屏幕上的图像,"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我靠在他怀里,突然感到一种奇妙的平静。是的,星愿带走了我们的日常,但带不走那些深植于血脉的音乐与爱。无论相隔多远,我们始终是一家人,以各自的方式谱写着生命的乐章。
那晚睡前,马嘉祺从衣柜深处拿出一个旧盒子,里面是我们多年来珍藏的回忆——星愿的第一张涂鸦,她五岁时录的《小星星》,十岁比赛的录像,十四岁叛逆期的"绝笔信"(宣布再也不弹钢琴了,三天后食言)...
"记得这个吗?"他举起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星愿六岁时"写"的歌——《星星的家》,歌词错字连篇但充满童趣。
"她当时说这是送给我们结婚纪念日的礼物。"我笑着回忆,"还用包装纸做了个丑丑的封面。"
马嘉祺小心地抚平纸张:"我准备把这些都数字化,做个电子相册给她。"
这个温柔的计划让我心头一热。严苛的马导师,终究是个无可救药的女儿奴。
"明天开始。"我吻了吻他的脸颊,"我们一起。"
熄灯后,月光透过窗帘洒在床上。马嘉祺从背后环抱住我,呼吸渐渐平稳。就在我以为他已经睡着时,他突然轻声说:
"下周我订了餐厅。就我们两个。"
"约会?"我转过身面对他。
"嗯。"他在黑暗中微笑,"第二次约会。"
我忍不住笑出声,靠进他怀里。空巢不空心,我们的家依然充满爱与音乐,只是进入了新的乐章。而这段乐章,或许会比想象中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