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家的路上,秋风送爽,陈默与梅子并肩而行,谁都没有打破这份难得的平静。在面馆饱餐一顿后,梅子执意送父亲回家,虽然她今晚要回酒店住。
"明天我会过来,"她在院门口说,"我想好好读读《沉默的花园》,也想和你谈谈拆迁的事。"
陈默点点头,目送女儿离去。回到工作室,他点起一柱檀香,看着案头上尚未完成的《沉默的花园》抄本。虽然第十章已完成,但最后两章还未动笔。如果要在梅子回来前完成,恐怕要熬夜了。
他正准备继续抄写,目光却不自觉地瞄向搁置在一旁的徐墨林遗留手稿。好奇心驱使他拿起第二本,小心拆开包装。扉页上写着《灯塔守护者的日记》,作者署名"海音",同样是个陌生的名字。
第一页只有一行字:「在无尽的黑夜里,灯塔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引导船只,而是提醒守护者,他并非真正孤独。」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陈默心头。自秋莲离世后,孤独如影随形,虽有朋友相伴,却始终有道无法填补的空缺。他忍不住继续阅读,发现这是一位孤岛灯塔守护者的日记,记录了四十年来每天看到的海上风景和对生活的思考。
守护者早年丧妻,独自照料灯塔,在日记中倾诉对亡妻的思念,以及每天点亮灯塔的执着。随着岁月流逝,守护者从悲伤中逐渐走出,开始在灯塔的光芒中找到新的意义和希望。
读到一半,陈默突然想到了刘教授。自从十五年前妻子去世后,刘教授一直独居,表面上乐观开朗,心底却始终有一份无人知晓的孤独。这本《灯塔守护者的日记》仿佛就是为他而写的。
"难道刘教授就是这本书的'命定之人'?"陈默喃喃自语,决定明天就将这个发现告诉老友。
正思索间,手机铃声响起,是老刘打来的。
"老陈,明天有空吗?"电话那头,刘教授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异常兴奋,"我想介绍个人给你认识。"
"什么人?"陈默有些好奇。
"养老院的一位护士长,叫林雨竹。"刘教授压低声音,"她对古诗词很有研究,得知我是退休教授后,一直向我请教问题。今天她说想看看你的抄书工作室,我能带她去吗?"
陈默一怔,想起《灯塔守护者的日记》中的情节——守护者在晚年遇到一位热爱文学的年轻女子,两人通过对诗歌的共同爱好建立起深厚友谊,最终守护者找到了生命的第二春。
"当然可以,"陈默立刻答应,"明天下午三点怎么样?"
"太好了!"刘教授听起来松了一口气,"那就这么定了,明天见。"
挂断电话,陈默不禁莞尔。六十七岁的刘教授,在失去妻子十五年后,终于有了对女性的好感,这是一个好兆头。而《灯塔守护者的日记》的预言性,则再次让他感到神奇和敬畏。
他决定连夜将《灯塔守护者的日记》的前几章抄录下来,作为给刘教授的礼物。
第二天上午,陈默早早起床,吃过早饭,服用药物,然后继续完成《沉默的花园》的最后两章。手部颤抖似乎比前几天好了些,药物发挥了作用。
中午时分,梅子如约而至,手里提着外卖。"我猜你肯定没准备午饭。"她笑着说,"还是和以前一样,一旦工作起来就忘了吃饭。"
陈默感动地接过饭盒,"你还记得啊。"
"怎么会忘?"梅子打开饭盒,是陈默爱吃的糖醋排骨和青菜,"小时候每次找你,妈妈总说'去工作室看看,你爸可能又忘记吃饭了'。"
两人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吃饭,气氛比昨天更加轻松。饭后,梅子取出《沉默的花园》的抄本,坐在那棵松树下,开始认真阅读。陈默在一旁收拾餐具,不时瞥向女儿的表情变化——从好奇到专注,再到眼眶微红。
"这故事...太神奇了。"读完几章后,梅子抬起头,眼中噙着泪水,"那个园丁,他对女儿的爱,对花园的执着,就像你对抄书的热爱一样。"
陈默走到她身边坐下,轻声说:"徐老临终前将这七本手稿托付给我,称它们各有'命定之人'。我读到《沉默的花园》时,就觉得它是为你而来的。"
梅子深吸一口气,"我明白了。这不只是本书,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之间的隔阂,也照出了解决的方式。"她看向父亲,眼神柔和,"我一直不理解你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这份工作,现在我想我懂了一些。"
陈默心头一暖,"谢谢你愿意尝试理解。"
梅子合上书,犹豫了一下,转向拆迁的话题:"昨晚我查了些资料,这次拆迁范围很广,补偿方案虽还未最终确定,但看起来不会太差。如果...如果你愿意考虑搬到北京,我们可以用补偿款在北京买个小两居室,还能留些钱作为以后的医疗费用。"
提到医疗费用,陈默意识到梅子已经在为他的病情做规划。他心中既感动又有些抵触——一方面,女儿的关心让他温暖;另一方面,他不愿成为女儿的负担。
"我们先别急着决定,"他温和地说,"今天下午三点,我有个朋友要来,你能留下来见见他们吗?"
梅子点点头,"当然可以。是谁要来?"
"刘教授,我大学同事,你见过的。他要带一位...朋友来看我的工作室。"
梅子挑眉,"朋友?男的女的?"
"女的,护士长,比他小二十多岁。"
梅子眼前一亮,"哇,刘叔叔有情况啊!"她笑了起来,那笑容让陈默想起了秋莲,同样爱看热闹,同样温暖明媚。
"别取笑他,"陈默假装严肃,"老刘失去妻子已经十五年了,能有人陪伴是好事。"
梅子收起笑容,若有所思,"是啊,十五年...太久了。"她看向父亲,欲言又止。
陈默明白女儿想说什么——秋莲走后十年,他始终独自一人,没有再找伴侣。但那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心里的那个位置,永远只属于秋莲。
下午三点,刘教授准时到访,身边果然带着一位端庄秀丽的中年女子。林雨竹看上去四十五岁左右,身材高挑,穿着一件藏青色连衣裙,气质温和而不失自信。
"这是陈默,我的老朋友,"刘教授热情地介绍,"这是他女儿梅子,出版社编辑。"
林雨竹微笑着与陈默和梅子握手,"久仰陈教授大名,刘教授经常提起您的抄书技艺。"
一番寒暄后,陈默带大家参观他的工作室。林雨竹对每一种笔墨纸砚都表现出专业的兴趣,不时提出犀利问题,显示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梅子在一旁观察,不时与林雨竹交流关于出版和古籍保护的话题。
气氛融洽间,陈默暗中观察刘教授看向林雨竹的眼神——那里有欣赏,有温柔,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胆怯和渴望。他决定推一把老友,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灯塔守护者的日记》抄本,递给刘教授:
"老刘,生日快乐。这是送你的礼物。"
刘教授一愣,"今天不是我生日啊?"
"提前送,"陈默笑道,"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你。"
刘教授半信半疑地接过抄本,翻开第一页,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这...这写得太好了。"
林雨竹凑过来看,惊喜地说:"《灯塔守护者的日记》?我一直在找这本书!听说是民国时期一位隐士所著,只有抄本流传,从未正式出版过。"
刘教授惊讶地看着她,"你知道这本书?"
"当然!"林雨竹兴奋地说,"我的导师提过这本书对研究孤独心理有独特价值,可惜一直找不到完整版本。"
陈默和梅子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这一刻的巧合,似乎印证了徐老先生所言,每本书确实有其"命定之人"。而刘教授和林雨竹,或许正是这本《灯塔守护者的日记》要连接的两个灵魂。
"如果你有兴趣,"刘教授小心翼翼地对林雨竹说,"我们可以一起研读这本书?也许能在您的研究中有所帮助。"
"那太好了!"林雨竹欣然同意,"我们可以每周抽时间讨论一次。"
看着两人相视而笑的样子,陈默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这是徐老先生馈赠的第二个奇迹,一次意料之外的心灵连接。
送走刘教授和林雨竹后,梅子忍不住笑了:"老爸,你是不是故意的?"
陈默装作无辜,"什么故意的?"
"别装了,"梅子笑道,"你这分明是在给刘叔叔牵线搭桥!"
陈默终于承认:"我确实有这个想法。《灯塔守护者的日记》讲的就是一位孤独的灯塔守护者在晚年遇到知音的故事。刘教授和林雨竹如此相配,就像书中注定的缘分一样。"
梅子的笑容渐渐收敛,眼神变得复杂,"爸,那你呢?你不也是孤独的吗?"
陈默一怔,没想到女儿会这样直白地问。他转身看向秋莲的照片,轻声回答:"我不孤独,因为我有你,有老朋友们,还有...你妈妈的记忆。"
梅子走到父亲身边,抓住他的双手,感受着那微微的颤抖,"可是...如果搬到北京,你会失去这些老朋友,失去这个承载记忆的地方。"
"但我会拥有你。"陈默注视着女儿的眼睛,"梅子,我答应你,认真考虑搬到北京的事。不过在此之前,我想完成徐老先生的嘱托,找到这七本书的'命定之人'。"
"我能帮忙吗?"梅子问道。
陈默点点头,"当然可以。事实上,我有个想法..."
他拿出那七本手稿,向女儿解释徐老先生的嘱托和前两本书的奇妙缘分。梅子听得入神,作为编辑的专业素养让她立刻看到了这些故事的价值。
"爸,这些书应该出版,"她坚定地说,"它们不该只是抄本流传。如果徐老先生留下的正是原稿,那出版它们或许正是最好的传承方式。"
陈默考虑了一下,"可徐老在信中说要我抄录并找到'命定之人'..."
"我们可以两手准备,"梅子建议道,"你继续抄写并寻找每本书的命定读者,同时我负责联系出版社,准备出版事宜。这样,即使...即使你的手状况变差,这些珍贵的作品也不会湮没。"
陈默看着女儿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感激。这个方案既尊重了徐老的嘱托,又考虑到了他的病情,更重要的是,它给了他和梅子一个共同的目标,一种延续父女情感的方式。
"好,就这么办。"他点头同意。
梅子拿起《沉默的花园》,抚摸着精美的抄本,"出版时,我想在扉页写上一段话,讲述这七本书如何通过一位抄书人的双手,改变了七个人的生活。这将是献给你的礼物,爸。"
陈默眼眶湿润,轻声道谢。窗外,夕阳将天空染成金红色,院子里的花草树木被笼罩在温暖的光晕中。他突然意识到,无论是在这个熟悉的小城,还是在北京的新家,只要有梅子在身边,有这些书作为精神伴侣,生活都会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