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望晴带着女儿来到博物馆的钢琴修复室。
"就是这颗。"她指着最低音弦的镀金弦钉,在午后阳光下,金属表面流转着蜂蜜般的光泽。修复师惊讶地取下弦钉,发现内部竟是中空的——轻轻摇晃,传来细微的沙沙声。
X光扫描显示里面藏着一卷微型胶片,放大后竟是苏晴二十多岁时的手写乐谱。最奇特的是那些音符并非墨水写成,而是用某种金属粉末粘合而成。声谱分析仪识别出成分与苏晴耳蜗处理器的合金完全一致。
"这是听觉神经最适应的共振材料。"林望晴的工程师丈夫突然醒悟,"她把自己的生理参数编进了乐谱!"
女儿踮脚凑近观察屏:"外婆在谱子上画了好多小太阳!"
确实,每个降B音上方都有金色圆点。当林望晴用特制琴槌轻敲弦钉,那些"太阳"竟发出不同频率的泛音——连起来正是《晴夏》的副歌。原来苏晴早把想说的话,藏在了琴弦的共振频率里。
***
当晚,全家人围坐在老桂树下。林望晴把弦钉改造成吊坠挂在女儿颈间,孩子每走一步,金属内部的胶片就与空气摩擦出微弱的《晴夏》旋律。
苏父的轮椅被推到树影边缘。当夜风吹过,他忽然抬起颤抖的手,指向树梢某处——那里悬着三十年前林望晴掷出的纸飞机,月光下依稀可见「致所有未被听见的爱」的字样。
更惊人的是,纸飞机阴影恰好投在墓碑的猫爪印上,构成完整的五线谱。林望晴突然想起女儿出生时,护士曾感叹婴儿的啼哭与《晴夏》起音同频。或许有些羁绊,早以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在时空中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