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回府的第二天,阿青照常早起练剑。初秋的风裹挟着丝丝凉意,悄然渗进肌理,带来几分清爽。
阿青一身简练精干的劲装,手中的长剑舞得虎虎生风,浑身的气势愈发沉稳内敛,剑随身动,身随剑转,每一招每一式都透着凌厉与飒爽。
长剑锐光利利,持剑的姑娘,一身青衣,神情坚毅,目光锐利,人剑合一,气势摄人,自成一片天地。
阿青从多年前边开始执剑,无论风雨如何,每天都雷打不动于雄鸡啼鸣、天光未亮的时刻练剑。
哪怕是后来来到京城后与心上人相伴,也没有因为相对安逸的生活而改变这个习惯。
幼时的阿青,生活简单纯粹。
除了母亲,陪伴她的便是那片郁郁青青的竹林、咩咩叫的羊群,还有一只白猿。
阿青与白猿对打嬉戏的时光手中的青仗于日升月落中挥舞的渐成章法、风声呼呼,声势夺人。
阿青的母亲兰娘是秀才之女,饱读诗书,知书达礼。阿青跟随母亲识字明礼,每天听着母亲的故事,见识了别样的世界,渐渐的有了剑的概念。
母亲对于女儿的想法向来敏感细腻。
在阿青九岁那年,阿青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把剑。
虽然这把剑有些奇怪,桃木所制,剑身宽且长,上面纹理精致繁复,小小的阿青费了好大的力气,却连举起都十分艰难。
可即便如此,阿青依旧为母亲赠送的礼物,满心欢喜,视若珍宝。
后来这柄长剑陪伴了阿青十岁以后母亲离世的艰难岁月。
再后来,十岁以后身子如春日新笋般猛地抽条的姑娘,执着合适的桃木长剑,护卫着自己,也击退了追兵,护卫了自己的有缘人。
与辛砚来到京城后,辛砚送她的第一件礼物,同样是一把剑。
那剑剑身修长,质地轻巧,刃上寒光湛湛,一看便是难得的宝剑。
阿青对这把剑爱不释手,此后它便常伴阿青身侧。
日头高照,又是繁忙的一天,辛砚已经早早上职去兵部处理事务,阿青也在书房专心研习着自己的功课。
正在深思的阿青,听见了府邸内的一片喧闹,紧接着,有侍从匆匆来报,说是宫里来人,携帝王旨意。
阿青匆匆整理衣冠,快步与侍从前去迎接圣旨。
只见一身锦衣的老太监,站在庭院中央,威严赫赫,字正腔圆的宣读圣旨。
圣旨大意是,帝王感念苏家满门忠烈,劳苦功高,如今找回苏将军之女,特封其为靖宁郡主,赐封地镇南郡,掌管凤翎卫,享岁禄千担。
阿青敛眉垂目,神情沉稳,不卑不亢的领旨谢恩。
之后,她悄悄让侍从拿来一个装满银钱的小荷包,塞到公公手中。
老太监不动声色地摸了摸,感受到荷包沉甸甸的分量,眼中闪过一丝满意,脸上笑容更盛。
老太监总共与阿青见过两次面,这次见面,见到阿青的变化,有些诧异,却又觉得不愧是二皇子看重的人。
这位老太监常伴帝王左右,圣心虽难测,但他多少也能揣摩几分。
早些年,外界传言二皇子辛砚不受宠,可从帝王的种种举动来看,分明是极为看重这个儿子。
无论是最先封王,还是授予兵部实权,父子相处间的温情,都彰显着帝王对靖王的偏爱。
起初,帝王听闻靖王要娶一名孤女,心中略有不满。但拗不过儿子的坚持,也只能无奈默许。
现在得知其真实身份,除了感念苏家人的恩情,又出于政治考量,帝王与太后商议后,便有了这道旨意。
圣旨消息传开后,朝野内外轩然大波,有人叹其好命,一步登天;也有人因其越矩违制,要求撤销旨意。
但这些负面声音都被帝王与靖王压下,朝臣们彻底的见识到了帝王对靖王的看重。
这道圣旨,不仅是对苏家势力的安抚,更是为靖王在朝堂上的权势添了重重的筹码。
毕竟郡主的封号与靖王同字。
至此,哪怕诸位皇子再无奈不甘,也清楚一件事,帝王所属意的下一任继承人是靖王。
当然外界的这些风波,阿青并不在意。因郡主府尚在施工而仍居住在王府的阿青,像一块疯狂的海绵,努力的学习课业。
阿青向来聪慧,经过更深的学习教导,阿青轻易明白了圣旨的寓义,更明白一件事,她与辛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无论如何,阿青的初心是不变的。
阿青春水般的眸子闪过一抹思虑,或许她与辛砚的开始并不纯粹,但她确实是喜欢他的,不管将来如何,当下辛砚的喜欢是真实的。
毕竟,最坏的结果,不过生死之间。
接下来的日子里,辛砚带着阿青先去苏家祖地祭拜亲人。诸多墓碑,常人易感到寒意,阿青却感到温暖与亲近。临走时阿青在母亲与父亲的碑前留下一束亲手采摘得鲜花,至少,告知他们,她很好,不用担心。
阿青又与辛砚一同前往军营。阿青随辛砚拜访了诸位将领,也拜访了红缨军。如今的红缨军虽不如当年辉煌,可依旧实力非凡,不容小觑。军中将领大多性情豪爽,心怀家国,一腔爱国热血。阿青深受触动,打心底里喜欢这些可爱又可敬的人。对于靖宁郡主的到来,军中将领都很高兴,肖似故人的眉眼,让人触动又感到欣慰。
日月其迈,时岁如流。
朝堂早早收到消息,承虞国与崇安国商议联姻结盟。为破坏此次联姻,朝廷决定派靖王与靖宁郡主护送和亲公主出使承虞国。
春日,雪融燕归,带着春的讯息。
初春风中仍带着丝丝寒意,出使承虞国的车队已然启程。
阿青抱着帝王赐予的、生母曾用过的宝剑,远远回望了一眼故国。随后,她转头,轻轻牵起情郎辛砚的手,一同登上马车。
长长的车队向着北方驶去,小小的姑娘和情郎去奔赴命运的下一站。